孔子格外看重为政者率先垂范的德行,因为在他看来,为政者品行端正,凡事做正,唯此才能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
孔子说:“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大戴礼记·主言》)
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有一次,曾子问孔子治理天下所必须注意的“七教”内容是什么,孔子说:“上敬老则下益孝,上顺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谅,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强果则下廉耻。”
意谓居上位的尊敬老人,下民就更为孝顺;居上位的注重年龄次序,下民就更为敬长;居上位的喜欢施惠,下民就更为宽厚;居上位的亲近贤人,下民就选择良友;居上位的爱好德行,下民就不隐瞒过失;居上位的厌恶贪婪,下民就耻于争夺;居上位的坚强果断,下民就廉洁知耻。
孔子在讲完“七教”内容后,引出了题目这句话。
从列举的“七教”内容来看,孔子看到了居在上位的统治者,其自身道德品行的好坏,对维护其统治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如此,他才反复强调居在上位的人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为民众做出样子,这就是题目这段话的核心观点。
与之相类的,孔子还说过“上者,民之仪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作为上者的“表”或“仪”,他们是正的,那么影子就不会是斜的。在讲到君民之间的关系时,孔子还曾这样比喻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意谓做君王的就好比盆一样,老百姓就好像水一样。盆是方的,水也是方的;盆是圆的,水也是圆的。
这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上梁不正,下梁必歪。
因此,处于上位的人,一定要头脑清醒,即便是政绩显赫,功盖天下,也不可骄横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孔子看来,即便是像周公那样的德行才识,假如骄傲,那其他方面也没什么值得看的了。何以?自古以来,功大多骄而由此走向衰败者,多矣。
社会将来不论怎么发展,居于上位的言行如何,都会对下面产生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上者,民之表也”的话,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美国现代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85年为其专著《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指出:“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是树立榜样。”
如果说德鲁克说的“管理是树立榜样”的话,那么孔子的管理思想,则是要管好别人,先管好自己的思想。(孔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