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第一次在绥德过年,就被黄土高原的热情厚重征服了。古老的窑洞历经千年沧桑层层排排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黄土高原上,门口高高挂起的灯笼、红红火火的对联、活灵活现的窗花、热闹喜庆的大秧歌、璀璨夺目的花灯、熊熊燃烧的火塔塔、戏台上说书的表演……绥德人民倾尽全部的热情以最热烈的方式来庆祝春节,在这里,我生平第一次吃了黑粉、碗托,羊肉饸烙、羊杂碎……无论饮食还是民俗,无一不透露着过年的热情和喜庆,诉说着陕北人淳朴的民风。
一、大放异彩的民俗盛典
今年依然在绥德过年,陕北民俗文化的热情奔放再次把我的心点燃。腊月二十三,“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仪式在绥德满堂川镇郭家沟村举行。百人唢呐团身着白皮袄,腰系红腰带,吹起喧天的唢呐声;民间舞者头裹白羊肚手巾,手拿五彩花伞,扭起陕北大秧歌;陕北婆姨擀杂面比赛如火如荼,当地村妇身系兰花花围裙,擀好直接下锅做羊肉臊子面,现场游客与当地村民互动品尝……一时间朋友圈争相转载,我的朋友圈亦引起“轰动”,很多外地的朋友纷纷评论:这是哪儿?在做什么?好想去看看啊!我一一解释:这是陕北绥德,欢迎大家来住窑洞、赏特色民俗、品地方美食。
绥德人守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俗不觉为异,但我作为一个外乡人,敏感地捕捉到了从中散发出的讯息。郭家沟原本是出名的贫困村,窑洞古老而破旧,但正因为它保存尚好的建筑风格,被选中为《平凡的世界》双水村的拍摄地和野外写生基地,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而央视也播出了郭家沟的年夜景和脱贫致富的报道。这如同尘封的一坛好酒,佳酿开启酒香四溢。绥德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守着的古老窑洞、民俗文化是一个聚宝盆,不惜斥资宣传造势,进而揭开陕北文化古老的面纱,大方地向世人展示特色民俗,浓烈而热情地拉开了绥德过年的序幕。
二、没有孔明灯的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近年关,每日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年年岁岁,除夕夜的鞭炮、灿烂的烟火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年前小区门口张贴通知,女儿问:“妈妈,贴的什么啊?”我看了看答道:“是春节禁止在城区出售、燃放孔明灯的通知”。女儿接着问:“为什么不让放孔明灯啊?孔明灯多漂亮啊!”我说:“因为孔明灯带着火飞得太高了,不由人控制,落下来很容易引起火灾。”女儿懂事地点点头:“嗯,发生火灾很危险,消防叔叔会很辛苦。”年三十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绚烂的彩花在空中争相开放。女儿踩着板凳站在阳台上,缤纷的烟火照亮了孩子期盼的笑脸,也绽放在她惊喜的眼眸里,却真的不曾看到许愿灯的影子,也未听到消防车的鸣笛声。我望着漫天盛开的烟火,祈祷着家人的幸福康健。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宁愿选择环保平安的方式来默默祝福这一喜庆的节日,而大家也都以实际行动拥护了政府的这一提议。
三、简约而实在的拜年
拜年是春节里家家户户的风俗大餐,往年都是打电话发短信,现在全部实现微信网络化,省时省钱省力。小时候收到压岁钱兴奋得数来数去,现在一家人群里发个红包,抢到一块钱都偷着乐半天。文明低碳、微信拜年,网络为过年添加了新鲜的时代元素,在礼仪传承中不断变化创新。每年春节串亲戚最愁的便是买礼品,须搭配得当、体面好看,其实双方就是交换一下礼盒,实用价值不大且两头费钱。今年家里长辈们一商议,串亲戚一切照常,送礼从简,只买点水果就行。“政策”一出,家人纷纷拥戴。正月去给奶奶拜年,我和老公也仅仅买了面粉、鸡蛋、蔬菜等实用物品。女儿跪在奶奶身旁磕头:“祝老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生不老!”引得家人一阵欢笑。简单的家宴、淳朴的家风,暖暖的天伦亲情从窑洞里漫延而出,以一种平淡祥和的氛围迎接新年的到来……